谁应该为澳大利亚的骗局泛滥埋单?
诈骗的增加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仅去年一年,澳大利亚的受害者就因诈骗损失了近30亿美元。在一个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网络化的世界里,骗子们正在以创造性的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约会应用程序,甚至对我们这些最精通技术的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帮助企业检测骗局的技术也在帮助骗子: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深度造假只会加剧这一问题,因为骗局越来越难以被人类发现。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谁应该承担这些损失的成本?
当受害者被骗向骗子的账户付款时,澳大利亚的银行和数字平台目前没有义务赔偿他们。其他司法管辖区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英国,从10月份开始,法律将要求银行赔偿诈骗受害者,几乎没有例外。澳大利亚是否应该采取类似的做法引发了争论。
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资源充足的公司,如银行和数字平台,应该采取更多措施防止诈骗损失。特别是银行在诈骗预防、检测和应对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虽然许多银行、数字平台和电信公司已经具备了降低诈骗风险的重要能力,但有些公司的系统非常不完善。
但是发现诈骗并不容易。在澳大利亚银行每年处理的数十亿笔交易中,只有大约60万笔被报道为欺诈。
过去十年来,澳大利亚一直在努力确保银行能够即时处理交易。如果合法交易因为骗局测试而被拖慢,或者更糟糕的是,如果交易因为错误地检测到骗局而停止,那么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虽然诈骗的受害者会对结果感到高兴,但其他客户不会因为可能合法遭受诈骗的银行交易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延迟付款或取消付款。
澳大利亚政府目前正在制定《欺诈法》框架和新的强制性行业法规,旨在采取“整个生态系统”的方式。这些措施侧重于系统、流程和信息共享,最初将适用于银行、电信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随后将适用于数字货币交易所、养老金和在线市场。
目前还不清楚这项立法何时会被提交,但政府已经表示这是一个优先事项。该框架为银行提出了许多义务。如果客户从事风险高于正常水平的活动,银行可能必须实施流程来验证交易是否合法。如果有可疑的账户或交易,银行还可能被要求与其他银行共享信息。
但在赔偿方面,银行只有在没有遵守《诈骗法》框架且受害者蒙受损失的情况下才有责任赔偿骗局受害者。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多个实体参与交易或欺诈,即使这些实体跨越不同的行业,如银行、电信和数字平台,责任也可能在这些实体之间分担。
这个拟议的框架没有英国的新立法那么深入。以“不问问题”的方式将责任完全推给银行,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这类法律纠纷的增加。
每个骗局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用户责任。即使是银行或社交媒体平台采取的最好的预防措施,包括《诈骗准则》框架中提出的措施,有时也可能无法捕捉到正在发生的骗局,因为诈骗者变得越来越老练。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实体,包括银行,对骗局给予足够的警告,并试图阻止或阻止它们,如果他们被要求承担每一个骗局的最终损失,那将是一个严酷的结果。
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解决办法,但现状是不可持续的。谁应该为诈骗损失承担责任的问题需要一个平衡的方法。
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框架,既要支持诈骗受害者,又要确保银行和数字平台在采取一切合理措施防止诈骗和挽回损失的情况下,不会受到不公平的负担。
最好的框架类型将激励企业投资于能够防止欺诈和停止交易的技术,以应对日益增长和不断演变的威胁。
虽然细节决定成败,但就目前所知,拟议的《诈骗法》框架和强制性法规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确保框架是可持续的、可实现的,而且不会走得太远。
Matthew Spain是Clayton Utz的商业诉讼合伙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